第二十八01
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下午好!
我們接著經文看“何謂六邪”!傲啊,指的是錯誤的臣子行為。這些臣子有錯誤的行為,當然是可惡的,而這是一個結果,從因上來講,第一個,他是從家庭教育出來的!爸页汲鲇谛⒆又T”,奸臣也是從小他人格沒有建立好,可能他脾氣大,可能他私心重,心術不正,這些我們從因上,家庭重要。能不能出國家的棟梁,都要看家庭教育的根。
包含他為官,他的領導者,君父,也要有教育的職責。甚至于用他的時候,也要用得得當。比方,他的才德不夠,你讓他擔任太高的官職,一下誘惑太大,他的德行根基穩不了,可能就出事情了。所以我們在用人的時候,往往都覺得用他,看把他放在哪里發揮,只要有地方去發揮,好像人就是安排好了。事實上,用人最重要的是要考慮他的德行根基,他的家庭背景,他的整個社會的閱歷經驗,來考量他整個德才,再來用他。所以用人其實也是在栽培人,這整個過程,都要掌握得當。
所以《資治通鑒》講道,“治本在得人”,政治要治理得好,要得到賢才;“得人在審舉”,謹慎的推舉;“審舉在核真”,推舉用了之后,還得要考核。不能說用了他就信任他,什么都不監督、不管理,最后出事的時候,可不能怪下屬。因為,他想把事情做好,但是他的德行、能力都還需要上位者的培養、護念。
信任跟監督這兩點是不沖突的。所以有時候我們對理,解得不圓融,會偏掉!懊髅髡战浀湔f要信任他,怎么最后還是出事了?”信任,是信任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信任他有愿心要做好事,但不代表他現在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具足,需要“慎于始”的提醒、護念才好。所以假如出現下屬沒有做好事情,這個時候不能一味指責。就像孟子給我們的教誨,“愛人不親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”,我們今天帶領團體,下屬出了狀況,我們要反省自己的智慧不足,才沒有護念好一個人。
我們這里看“六邪”之前,一個為人領導者,一來也要反思,這些人會變成這樣,可能上位者的護念不足。再來,這一段也是觀照我們自身,不是說我們是一個上位者,就沒有習氣,所以“六邪”也是自我的提醒。
我們看:“一曰:安官貪祿,不務公事,與世沈浮,左右觀望,如此者具臣也”。他的行為,是安穩的安享官位所帶給他的福報、享受,貪求利祿、薪資!安粍展隆,就是不積極的、勤奮的把公家的事辦好。然后,“與世沈浮”就是隨波逐流,覺得反正得過且過,能混過去就混過去,被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所影響。而且“左右觀望”,心里面只怕官位丟掉,察顏觀色,謀自己的私利,沒有做事的原則,沒有一心向公。這樣的臣,“具臣”就是徒具虛名,沒有盡他為臣的本分,這是“具臣”。
我們看范公的行持,覺得今天反思起來,沒有盡到全力、盡到本分,當天晚上自責,睡不著覺。等天一亮,趕緊去為民服務,心里才踏實。從忠臣的行持,我們看到這“六邪”的行為,真的會慚愧得無地自容。
“二曰:主所言皆曰善,主所為皆曰可,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,以快主之耳目,偷合茍容,與主為樂,不顧其后害,如此者諛臣也”。第二種談道,領導者、君主所講的一切,他都附和說,講得太好了;君主所做的一切行為,他都說非?梢。那等于都是諂媚、阿諛奉承。那這個情況,假如他內心都是這種諂曲之心,那是心已經偏頗了,行為當然是不妥當。
而也有團體,比方就像我們弘揚文化的單位,對于領導、對于講學的老師特別的恭敬。恭敬是對的,但恭敬也不可以到太過,太偏了。因為《大學》當中有說,“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”,恭敬到我的領導、老師講的話全部都是對的,那這樣的態度可能就有過了。所以圣教告訴我們,“依法不依人”,要依經典。假如整個團體的氛圍就是誰說了就對,是不妥當的。
一個領導者,底下的人假如對你所說的話都說,只要你說了都對,這個時候要很冷靜,這個風氣是不對的。應該是依經典,不能依人。而領導者假如遇到這個情況,還自鳴得意,那可能就毀了這個團體了。因為他會越來越自視甚高,不可一世,那行為可能就越偏越大。
我們雖有心弘揚中華文化,但這只是發愿,我們的德行、智慧、能力都需要隨著時間來積累。所以我們自身要時時感受還很不足,因為很不足,在決策的時候當然要集思廣益,我們時時期勉自己“但求無過”。那決策的時候,當然要慎重,當然要博覽眾長,大家好的意見要采取。
所以,上位者要冷靜,自己有德行的不足、智慧的不足,要形成大家敢于發表意見,敢于講真話的風氣。那下位者,也不能變成一種情感,變成一個好像偶像崇拜,下位者這個心態也不妥當。我們可以尊重領導者他的一種無私的心,但不能因為尊崇到覺得他無所不能,那是絕對不妥當的。
比方,以我自身來講,我是一個公務員家庭出來的孩子。公務員生活也比較簡單、規律,也沒有見過什么大世面、大風大浪。我自己大學畢業之后,從事學校教育工作,也相對單純。所以人事的歷練、管理的經驗都是相當不足。這幾年,也剛好有機緣處理這些管理的工作。而有同仁,他們就會覺得好像我什么都知道。這是我事后才了解,也代表自己智慧、觀察力不夠。
其實當下屬很多事情都沒反映過來,自己就要主動去了解。怎么會沒事呢?很多人說,那不是要樂觀嗎?樂觀不能跟客觀沖突。什么叫客觀?大家都剛學,又不是學了馬上變圣人。既然是剛學,大部分的人習氣都還在,怎么可能會沒有人事狀況?所以假如都沒反映狀況,那叫粉飾太平。
所以,底下沒反映狀況的時候,領導者應該主動去了解,“兼聽則明”,廣泛的了解情況。所以這個都是我經驗、智慧不足,很多事情發現的時候,都是已經比較嚴重的時候。這個時候,我自身就覺得對不起大眾,因為我們是為大眾服務事情,事情做不好有愧于大眾的信任。再來,也對不起這些同仁。因為他在工作當中是來積功累德的,是來歷事煉心提升他自己的慧命的。而我們的經驗、智慧不足,都不能適時的引導他,適時的護念他,反而讓他心性墮落,或者在人事當中,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,那這一些,我們領導者都要負責任的。
所以“謹慎為保家之本”,對待任何人要慎重護念,對待每件事都要充分客觀了解情況才好。所以既然客觀的了解,我們為人領導,智慧、德能、經驗都還不足,閱歷不夠,這個時候要形成大家眾志成城、如切如磋的一個氛圍。
而底下的同仁,他們就有說到,覺得領導講的,我統統都恭敬的去服從,這樣慢慢地可以從中了解到,領導者他的苦心在哪里,他的用心在哪里,我就學到了。我跟他說,你這個心態很好,但不要偏到都不提意見,因為可能你考慮到的,是領導者沒考慮到的。所以服從、信任跟勸諫是不沖突的,不然“禮”都有偏廢。勸諫不影響自己對領導者的恭敬跟信任。每個人都在學,他又不是萬德萬能,怎么可能會沒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呢?所以下屬要盡勸諫之責。
領導者聽到下屬提不同意見,非常的欣慰,為什么?剛好他提的是我們忽略的,那我們要感他的恩,這樣我們才沒有誤到大眾的事情。您看太宗皇帝,在臣子給他提對的時候,歡喜,馬上賞錦布二百匹,那是對他的鼓舞,還有對他的感恩。假如下屬提的對,自己看的角度也沒有錯,那這么一撞擊,領導跟下屬看事情深度、廣度,不就在探討當中都增長了嗎?所以下屬提都是好事。
再來,假如下屬提錯了呢?那領導不就看到他思維有哪些偏頗之處,正好可以引導他、幫助他、提升他嘛。下屬什么話都不講,你也不知道他的思維狀況,那你怎么去指導他呢?所以形成下屬能夠主動反映意見,這是對團體非常好的。
這里講“所言皆曰善”、“皆曰可”,縱使是信任領導也不可以偏到這個情況來,還是有覺得不妥的,要主動提建議。而這里所提的,它其實是諂曲巴結!半[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”,“隱”就是私底下,又打聽君主的喜好,然后“進之”就是投其所好,取得君主的高興、信任。又“以快主之耳目”,“快”就是帶著領導去吃喝玩樂,享受縱欲的快樂,來滿足君王的“耳目”,都是耳目的刺激、欲望。接著還“偷合茍容”,就投機茍合,隨聲附和!芭c主為樂”,整個就是帶著君主飲酒作樂,這樣的行為了!安活櫰浜蠛Α,都沒有顧及到君王縱欲之后,不理朝政天下會大亂,他只看眼前自己,能不能謀到他的利益而已!叭绱苏哒槼家病,諂諛之臣。
“三曰:中實險诐,外貌小謹,巧言令色,又心疾賢,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,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,使主賞罰不當,號令不行,如此者奸臣也”!凹槌肌敝饕堑谝粋內心險詐,內心實在是很險诐、狡詐,但是外在的行為好像又非常謹慎。所以看人得要比較冷靜去看,所謂日久見人心?慈瞬荒苤豢幢砻,或者接觸兩三天就下斷言。假如沒有確定的時候,不可以隨便舉薦這個人。 |